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浣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ˇㄖㄨˊ:「ㄨㄢˇ」、「ㄨㄢˇㄕㄚ」。
  2. ㄨㄢˇㄒㄩㄥˊㄧˋㄓㄨㄥˇㄅㄨˇㄖㄨˇㄉㄨㄥˋㄨˋㄧㄢˇㄐㄧㄥㄙˋㄓㄡㄧㄡˇㄏㄟㄅㄢㄇㄠˊㄔㄥˊㄊㄧㄝˇㄏㄨㄟㄙㄜˋㄙˋㄐㄧㄠˇㄕㄠㄉㄨㄢˇㄕㄢˋㄔㄤˊㄆㄚˊㄕㄨˋㄏㄢˋㄧㄡˊㄩㄥˇㄒㄧˇㄏㄨㄢㄗㄞˋㄧㄝˋㄐㄧㄢㄏㄨㄛˊㄉㄨ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浣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ǎn
解釋:
  1. 清洗、洗滌汙垢。
    【例】浣紗、浣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ǎn
解釋:
[動]
1.洗滌、洗濯。《廣韻.上聲.緩韻》:「浣,濯也。」唐.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2.滌除、消除。唐.馬載〈岐陽逢曲陽故人話舊〉詩:「積愁何計遣?滿酌浣相思。」
[名]
唐代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上浣、中浣、下浣。後借作為上旬、中旬、下旬的別稱。明.張自烈《正字通.水部》:「澣(浣),俗以上澣、中澣、下澣為上旬、中旬、下旬,本唐官制十日一休沐,故白居易詩:『公假月三旬。』今皆襲用之。省作浣。」
注音:
漢語拼音: wǎn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ㄏㄨㄢˇ

1. 洗滌、洗濯。《說文解字.水部》:「𤃬,濯衣垢也。……浣,𤃬或从完。」《廣韻.上聲.緩韻》:「浣,濯也。」《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湔浣腸胃,漱滌五藏。《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成帝御浣衣,哀帝去樂府。」唐.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2. 滌除、消除。《集韻.上聲.緩韻》:「浣,滌也。」唐.馬載〈岐陽逢曲陽故人話舊〉詩:「積愁何計遣?滿酌浣相思。」《新唐書.卷二一一.藩鎮鎮冀列傳.王武俊》:「而淄青、盧龍數表請赦,乃詔浣雪,盡以故地畀之,罷諸道兵。」

3. 唐代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上浣、中浣、下浣。後借作為上旬、中旬、下旬之別稱。《正字通.水部》「澣」字:「澣,俗以上澣、中澣、下澣為上旬、中旬、下旬,本唐官制十日一休沐,故白居易詩:『公假月三旬。』今皆襲用之。省作浣。」

@B02291

㈡ㄨㄢˇ,ㄏㄨㄢˇ之又音。

@B02291

注音: ㈠ㄏㄨㄢˇ ㈡(又音)ㄨ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浣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