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碭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dà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àng
解釋:
[名]
1.有紋理的石頭。《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李善注引《說文》曰:「碭,文石也。」
2.山名。即碭山。在大陸地區安徽省碭山縣東南。
3.姓。如漢代有碭魯賜。
[動]
振盪。《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形]
大、廣。《淮南子.本經》:「當此之時,玄玄至碭而運照。」漢.高誘.注:「碭,大也。盛德之君,恩仁廣大,遍照四海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陶瓷的色料。
  2. [[動] ] 將陶瓷上色。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