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詐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ㄧㄆㄧㄢˋㄖㄨˊ:「ㄓㄚˋㄆㄧㄢˋ」、「ㄓㄚˋㄑㄧ」、「ㄓㄚˋㄘㄞˊ」、「ㄑㄧㄠㄓㄚˋ」。
  2. ㄗㄨㄛˋㄐㄧㄚˇㄨㄟˋㄓㄨㄤㄖㄨˊ:「ㄓㄚˋㄒㄧㄤˊ」、「ㄓㄚˋㄙˇ」。
  3. ㄐㄧㄠˇㄏㄨㄚˊㄒㄩㄨㄟˋㄖㄨˊ:「ㄐㄧㄢㄓㄚˋ」、「ㄐㄧㄠˇㄓㄚˋ」、「ㄍㄨㄟˇㄓ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
解釋:
  1. 欺騙、騙取。
    【例】詐騙、敲詐、欺詐
  2. 作假、偽裝。
    【例】詐降、詐死
  3. 狡猾、虛偽。
    【例】奸詐、狡詐、詭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
解釋:
[動]
1.欺騙、騙取。如:「詐騙」、「敲詐」。《荀子.王霸》:「上詐其下,下詐其上。」
2.作假、偽裝。如:「詐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遼史.卷一一二.逆臣傳上.耶律重元傳》:「說其父重元詐病,俟車駕臨問,因行弒逆。」
[形]
狡猾、虛偽。如:「奸詐」、「狡詐」、「詭詐」。
[副]
忽然。通「乍」。《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詐戰不日,此何以日。」漢.何休.注:「詐,卒也。」
注音:
漢語拼音: zhǎ
解釋:
[動]
用言語試探他人。如:「他拿話詐我。」《紅樓夢》第九九回:「誰不知李十太爺是能事,把我一詐就嚇毛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à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ㄚˋ

1. 欺騙、騙取。《說文解字.言部》:「詐,欺也。」《荀子.王霸》:「上詐其下,下詐其上。」

2. 作假、偽裝。如:「詐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遼史.卷一一二.逆臣列傳上.耶律重元》:「說其父重元詐病,俟車駕臨問,因行弒逆。」

3. 狡猾、虛偽。如:「奸詐」、「狡詐」、「詭詐」。《舊唐書.卷一三五.列傳.皇甫鎛》:「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聖聰,足見奸邪之極。」《金瓶梅》第六九回:「如今雖入武學肄業,年幼失學,家中有幾個奸詐不級的人,日逐引誘他在外飄灑,把家事都失了。」

4. 忽然。通「乍」。《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詐戰不日,此何以日。」漢.何休.解詁:「詐,卒也。」

㈡ㄓㄚˇ

用言語試探他人。如:「他拿話詐我。」《紅樓夢》第九九回:「誰不知李十太爺是能事,把我一詐就嚇毛了!」

注音: ㈠ㄓㄚˋ ㈡ㄓㄚ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詐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