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鯽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ˊ
部 + 7 畫 = 18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動物名。鯉目鯉科。外形似鯉,背脊隆起,頭和嘴都小,無鬚。腹大,白色,背部青褐色。骨多,肉鮮美。較鯉魚耐寒。產於淡海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動物名。鯉目鯉科。形似鯉,脊隆起,頭口皆小,無鬚。腹大,白色,背青褐色。骨多,味美。較鯉魚耐寒。產於淡海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英文名: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描述:
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少。吻圓鈍而無鬚。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咽頭齒1列,齒式4-4。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較密,鰓耙數37-54。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27-30。背鰭基部較長,鰭條III+15-19;臀鰭鰭條III+5;背鰭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銀灰色,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分布:
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早期移民即引進至臺灣。目前臺灣西部溪流中、下游與湖泊、溝渠皆有分布。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魚類。身體側扁,頭部呈尖狀,背部隆起。產於淡水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同義詞: 鯽仔魚、南洋鯽仔、鯽仔、鯽魚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鯽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