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Web 2.0 - 教育百科
W
e
b
2
.
0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eb 2.0
作者: 余顯強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從2001網路電子商務泡沫化後,基於下列三項因素:(1)產業出現許多新的網站應用模式;(2)開放原始碼的推動;(3)寬頻及上網人口的普及性,加速了軟體應用的傳遞與分享。因此,在O’Reilly Media創辦人兼執行長Tim O’Reilly與MediaLive國際公司在2001年經過腦力激盪後提出了「Web 2.0」這一個名詞,以代表新的網路應用模式,而與傳統的模式做為區隔。雖然最初O’Reilly提出Web 2.0的這一個名詞,只是概念性的表述,而未被明確定義,經過2004年的國際研討會,以及之後各個領域的不斷探討,逐步界定了Web 2.0的涵義。
Web 2.0是指透過網路應用(web applications),以使用者為中心,促進網路上使用者彼此間的資訊交流和協同合作。在Web 2.0下,網站經營者提供平台與環境,使用者經由參與、互動的過程,豐富網站的內容,並透過開放、合作導向,以及混搭(mashup)技術的外部延展功能,創造或提升網站的價值,從而使網站經營者獲利的營運模式。典型的Web 2.0網站包括:社群網站、部落格、維基百科(Wikipedia)等。  簡單而言,可以從下列表格所列的三個角度比較Web 1.0與2.0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因此,Web 2.0並不是純粹指技術上的改變,而是指網路應用領域的轉型,其強調使用者透過參與的互動,而提升網站的價值。Web 2.0 強調由使用者主導資訊和內容的產生和傳播,以區隔原來Web 1.0 網站所慣用的單向傳輸模式,也就是網路資訊及網站內容都是由少數人編製的運作型態。Tim O'Reilly (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Retrieved March 6, 2012, from 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
參考資料:
Tim O'Reilly (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Retrieved March 6, 2012, from 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Web 2.0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