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食品營養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食品營養

ˊ
ˇ
ˊ
ˇ

老師

適用年級: 國小1-2年級(一)、國小3-4年級(二)、國小5-6年級(三)、國中7-9年級(四)、高中10-12年級(五)
注音:
釋義:
引用資料: 1.營養膳食治療
2. "Nutrition (Meaning Of)." Nutrition (Meaning Of). N.p., n.d. Web. 13 Dec. 2013. http://www.encyclo.co.uk/define/Nutrition.
參考詞語: 當前常見的營養指標包括美國國家醫藥局(英語:Institute of Medicine)制訂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英語: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這套指標包括以下數項:
每日營養建議攝入量(英語: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RDA);
平均需要量(英語: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s,EAR);
適宜攝入量(英語:Adequate Intake,AI);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英語: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UL)。
各種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醣類

蛋白質:蛋白質

脂肪:脂肪
一個典型的食用脂肪分子由數個脂肪酸(包含長碳氫鏈)組成,與甘油結合。代表性的為三酸甘油脂(三個脂肪酸附到甘油上),脂肪酸可依所包含不同細微構造而被分成飽和與不飽和。飽和脂肪酸碳鏈上所有的碳都和氫原子結合,而不飽和脂肪酸有一些碳原子之間的連接是雙鍵。所以他們分子中,相對於同樣長度的飽和脂肪酸含較少氫原子。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再進一步被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有一個雙鍵)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個雙鏈)。

礦物質:礦物質

維生素:維生素
維生素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微量營養成分,而一般又無法由生物體自己生產,需要通過飲食等手段獲得。
維生素不能像醣類、蛋白質及脂肪那樣可以產生能量,組成細胞,但是它們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調節作用。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
維生素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每一種維生素通常會產生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
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其中包括4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9種水溶性維生素(8種維生素B,維生素C)。

水:水
水有利於部分生物化學反應的進行,如動物的消化作用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及溶解物質的作用,如血液中的血漿絕大部分都是水,有助於體內傳輸營養及氧。由於水可以透過蒸發而降低溫度,因此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如動物的汗液及植物的蒸騰作用。
參考詞語: 當前常見的營養指標包括美國國家醫藥局(英語:Institute of Medicine)制訂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英語: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這套指標包括以下數項: 每日營養建議攝入量(英語: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RDA); 平均需要量(英語: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s,EAR); 適宜攝入量(英語:Adequate Intake,AI);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英語: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UL)。
※此為教育百科會員投稿的內容,其補充之教學素材,僅提供參考。
更新時間 2014-10-15 15:1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