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51.27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生滅。比喻任其然發展,而不加以任何干預。唐.白居易〈山中詩.嶺上雲〉:「滅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花月痕》第四六回:「就如他說用兵大略,是先和倭夷,聽其滅。」
長他人志氣,滅己威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抬高對方,助長對方的聲勢,而低估己的力量,貶低己。《西遊記》第三二回:「大王,怎麼長他人之志氣,滅己之威風?你誇誰哩?」也作「長別人志氣,滅己威風」、「長別人銳氣,滅己威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割喉嚨結束己的生命。《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守榮格鬥,被陳暉殺死。洪進亦刎死。」《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張飛聞言,惶恐無地,掣劍欲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身一詞首先由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使用,係源德文Ding-an-sich。康德用來指不繫於認識,即不僅「對我們」而存在的事物,而是其身真正存在而與表象對立的存有物。
  康德的知識論可說是一種現象論,悟性範疇的知識材料只限於現象界之感覺直觀。但觸發感官而生表象者,並不是客觀事物本身。所以必須假定另有不同於現象界之「外物」存在。康德稱這外物為物身。他解釋說:「感覺……從來沒有、也不在單一情況中使我們知道物身,而是只有他們的外表,而這些也只是表象而已。……所有的肉體及它們所在的空間都是空無,只能視為吾之中的表象,且只在吾人的思維中存在,...
成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經歷2 清兵入關3 關鍵字4 出處 經歷李成之亂(The Rebellion of Li Zicheng)是明朝末年發生的動亂,造成清朝的建立。李成由驛卒而當兵。崇禎二年(1629年),軍隊調防時,他在榆林投身亂軍。高迎祥被捕後,繼高之稱號為「闖王」,但勢力不振。崇禎十三年(1640年),華北發生大饑荒。隱匿四川山中的李成,轉往河南開始活動,統一各地叛軍,形成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由。表示時間的起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文選.謝靈運.擬鄴中集詩.阮瑀詩》:「從食蓱來,唯見今日美。」
我陶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浸在我欣賞的境界中。如:「他的琴藝雖然普通,但卻我陶醉,以為我造詣很高。」
玩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做壞事的人最後將食惡果。語本《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焚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己察覺到,己意識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覺。左右宜深慎此!』」《紅樓夢》第三九回:「他們何曾聽見過這些話,覺比那些瞽目先生們說的書還好聽。」
2.己有所認識而覺悟。《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即是眾生宿業深重,根智差殊,小果之徒,障累未除,不能覺。又不覺他,因甚得見佛國嚴淨。」
不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待對方攻擊,即因己內部的矛盾而行瓦解。明.張鳳翼《紅拂記》第二四齣:「今日之計,只合移兵先平世洛,則脣亡齒寒,蕭銑不攻破矣。」《封神演義》第三回:「今只困其糧道,使城內百姓不能得接濟,則此城不攻破矣。」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