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28 ms
共 15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開弓。《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孟子.盡心上》:「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2.拉。《韓非子.人主》:「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以筋力也。」《聊齋志異.卷一.尸變》:「客大懼,恐將及己,潛引被覆首,閉息忍咽以聽之。」
3.伸長、延長。《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唐.韓愈〈進學解〉:「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4.領導、帶領。《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紅樓夢》第一回:「適因小女啼哭,引他出來作耍。」
5.招致、招惹。如:「拋磚引玉」。唐.白居易〈初授祕監并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詩:「酒引眼前興,詩留身後名。」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八齣:「無端唱出興亡恨,引得傍人也淚流。」
6.推薦、選拔。《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王莽國師劉歆引囂為士。」唐.錢起〈樂遊原晴望上中書李侍郎〉詩:「遙想青雲丞相府,何時開閤引書生。」
7.援用。漢.何休〈公羊傳解詁序〉:「援引他經,失其句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
8.退避、退出。《禮記.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宋.蘇軾〈與辯才禪師〉詩:「得此閑郡,雖未能超然遠引,亦退老之漸也。」
9.承受。《新唐書.卷八○.太宗諸子傳.庶人佑傳》:「誠能飭躬引咎,萬紀請入朝言之,上意宜解。」《三國演義》第九九回:「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
1.量詞。計算長度的單位。公制一引等於一百公尺。也稱為「公引」。
2.紙幣。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胡子遠之父,唐安人,家饒財,常委僕權錢,得錢引五千緡,皆偽也。」
3.通行證。如:「路引」。《西遊記》第五四回:「請投館驛註名上簿,待下官執名奏駕,驗引放行。」《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見了大尹,給引還鄉。」
4.拉柩車的繩索。《禮記.檀弓下》:「弔於葬者必執引,若從柩及壙皆執紼。」
5.文體名。相當於「序」,而較序短。唐.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短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蘇東坡祖名字,故為人作序皆用敘序,又以未安,遂改作引。」
6.一種樂府詩體。如:「思歸引」、「箜篌引」。唐.元稹〈樂府古題序〉:「賦、頌、引、謠、……、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旨。」
|
拋磚引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磚拋出,引回玉來。後以此為自謙之詞,比喻自己先發表的粗陋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景德傳燈錄.卷一○.趙州東院從諗禪師》:「趙州觀院從諗禪師,……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得個墼子。』」《幼學瓊林.卷三.珍寶類》:「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
|
引人入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趣味誘人深入妙境。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衛軍云:『酒正自引人入勝地。』」後以引人入勝指文藝作品或景物很吸引人,使人愈看愈愛。《清史稿.卷五○四.藝術傳三.釋道濟傳》:「畫山水奧境奇闢,緬邈幽深,引人入勝。」
|
旁徵博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方引證,以資徵信。如:「經過這番旁徵博引,他的論點更能被大家接受。」
|
引以為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某人或某事為警戒、借鏡。如:「他受到的教訓,大家可以引以為鑑,避免重蹈覆轍。」
|
引以為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援引某事或過去的經驗作為警惕。《官場現形記》第一八回:「無奈他太無能力,不是辦的不好,就是鬧了亂子回來。所以近來七八年,歷任巡撫都引以為戒,不敢委他事情。」也作「引以為鑒」。
|
引以為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某人或某事物而感到驕傲。如:「本校獲得男子和女子排球賽雙料冠軍,全校師生皆引以為傲。」
|
引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用經籍典故等為說話作文的依據。《通俗常言疏證.文事.引經據典》引《清朝野史大觀》:「陸御史直言極諫,引經據典,洋洋數千言。」《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教習聽他引經據典,說得津津有味。」
|
呼朋引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引同類型的朋友,結成黨羽。常有鄙視的意味。如:「老陳素來不務正業,天天呼朋引伴,四處遊蕩。」也作「呼朋引類」、「引類呼朋」。
|
引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任用。《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李膺傳》:「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為長樂少府。」《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話說宋朝失政,國喪家亡,禍根起於王安石引用婿蔡卞及姻黨蔡京在朝,陷害忠良。」
2.言論及文章中援用古書典故、名人格言以及俗語等等,稱為「引用」。是一種訴之於權威或訴之於大眾的修辭法。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