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離子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lí z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 zǐ
解釋:
  1. 物理、化學上指中性的原子或原子團,因吸附電子或失去電子而成為帶電的粒子,稱為「離子」。如食鹽溶解時,氯化鈉解離成兩種粒子,即氯離子和鈉離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離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 zǐ
解釋:
指原本中性的原子或分子,因吸附電子或失去電子而成為帶電的粒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離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當游離輻射通過物質時,會將中性原子解離成正負離子對(ion pair),通常是正離子及電子(這裡電子視為負離子)。單位體積的離子對數量為游離密度(ionization density),用雲霧室、火花室、氣泡室或底片等,可直接觀測這些離子對的游離軌跡(track, ionization path),而繪出游離輻射在介質中的路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離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on
作者: 黃明哲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若有足夠的能量加在氣體上,使得一些自由電子由該氣體的正常分子或原子結構釋放出來,留下來的原子核即為帶正電荷的離子。反之,若一個中性原子或分子獲得一些額外自由電子,則將變成帶負電荷的負離子,離子本身可以帶一個、二個或更多個正或負電荷。如氯離子(Cl-)即是獲得一個電子,而成負離子;氫離子(H+)即為失去一個電子而成正離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離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