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ì |
解釋:
[動] 小心謹慎,隨時警覺。如:「警惕」。《易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惕。」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恭敬。《說文解字.心部》:「惕,敬也。」 2.小心謹慎,隨時警覺。如:「警惕」。《玉篇.心部》:「惕,懼也。」《易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晉.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惕。」 3.憂心、憂懼。《玉篇.心部》:「惕,憂懼也。」《龍龕手鑑.平聲.心部》:「惕,憂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咸悚惕焉。」 4.急速。澤存堂本《玉篇.心部》:「惕,疾也。」《國語.吳語》:「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三國吳.韋昭注:「惕,疾也。」 5.愛。《爾雅.釋訓》:「惕惕,愛也。」《廣韻.入聲.錫韻》:「惕,愛也。」 |
|
注音: | ㄊ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惕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