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淤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ū |
解釋:
[名] 水中沉積的泥沙。《說文解字.水部》:「淤,澱滓濁泥。」《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淺。」 [動] 沉積、阻塞。如:「淤積」。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誌一》:「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鑿六陡門,發汴水以淤下澤,民獲其利,刻石以頌刺史之功。」 [形] 積滯不暢通的。如:「淤泥」。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水中沉積之汙泥。《說文解字.水部》:「淤,澱滓,濁泥。」《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淺。」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 沉積、阻塞。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誌一》:「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鑿六陡門,發汴水以淤下澤,民獲其利,刻石以頌刺史之功。」《明史.卷八六.河渠志四》:「且江潮湧沙,淤塞難免。」 |
|
注音: | ㄩ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淤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