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準平原 - 教育百科
ˇ
ˊ
ˊ
  • 漢語拼音 zhǔn píng yu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ǔn píng yuán
解釋:
經過非常漫長的時間,原來的山地、高原逐漸被侵蝕低降,而形成接近海平面的平坦地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準平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neplai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準平原一詞是美國地形學者戴維斯(W.M. Davis)所創,是指河流地形發育到最後,地面幾乎沒有顯著起伏的平面,坡度很小,有別於通稱的平原,所以稱為準平原。
  依戴維斯的學說,準平原的成因,是由於常態侵蝕(normal erosion),主要指溫帶潮濕氣候的河川侵蝕到最後階段,地面除少數抗風化強的硬岩,剩下之零星突起的小地形,大致形成幾乎平坦的平原。地形循環作用至此暫告一段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準平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peneplain, rumpfebene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戴維斯(W.M. Davis)地形侵蝕循環論,一地形之成長既自幼年經壯年而至老年,為一連續性之系統演育,則祇要地殼有一充分穩定時期,必能逐漸侵蝕低至略似平原之基準面,此時地表特稱之為準平原。見地形輪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準平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