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連續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inuity
作者: 謝爾昌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連續性」一詞的原來的意義是某一物理量在空間中沿任一座標軸方向只會連續變化(或維持不變),而不至於發生數值不連續之現象。在連續的單一流體中(例如圍繞地球的大氣中),大氣壓力沿任一水平軸維持不變,沿垂直軸則連續變化,此事實可稱為大氣壓力之連續性。
  再者,圖中所示者為有I、II等兩種不相混合的流體,在高度(hI+hII)的槽中,因有壓力梯度存在而向右流動的情形。流體I之黏性係數為μI,密度為ρI,至於流體II之黏性係數、密度則分別為μII,ρII。如圖中所示將x軸設於兩種流體之界面處時,在界面處之y座標為零。在這種條件下,流體I中y=0處之應力(包括法向應力與剪應力),與流體IT中y=0處之應力相等。此事實即為應力之連續性。又流體I中y=0處之速度與流體II中y=0處之速度相等。(請參見圖內之速度分佈圖)。此事實即為速度之連續性。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當把質量守恆之原理應用於流體的流場時所得到的數學或稱為連續性方程式,而其微分形式為▽‧ρV+(∂ρ/∂t)=0(請參見equation of continuity)此式亦可寫成:
  
  上式中u、v、w等分別代表速度V在x、y、z軸方向的分量,而此式乃根據質量守恆之原理,藉 (密度與速度向量之乘積)之連續性所導出者,因此流體力學中通常將「連續性」一詞視為「質量守恆」(conservation of mass)一詞之同義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連續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Synechism, Continuity
作者: 劉貴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連續性在哲學思想中傾向於視連續為一個最重要的觀念,認為真實的連續含有不盡其數的單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在所著〔邏輯學〕(Wissenschaft der Logik)以連續和非連續為一對範疇,非連續性也譯為「分立性」、「分離性」、「分割性」。黑格爾認為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是「量」的兩個基本屬性。
  連續性是指「量」的整體;非連續性是指「量」自身所包含的單位。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沒有只是連續的「量」,連續的「量」也是非連續的。連續性以非連續性為條件,包含著非連續性。因為連續性意味著分割的可能性,分割就是非連續性,因此連續性是無數非連續性的一種連續。也沒有只是非連續的「量」,非連續的「量」也是連續的。非連續性也以連續性為條件,包含著連續性。因為非連續性意味著不可分割的可能性,不可分割就是連續性。因此,非連續性是連續性的一種非連續。
  在分析「量」的範疇之過程中,黑格爾分析了「量」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辯證法。在他看來,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提出的第二個二律背反(antinomy)(實體是複合的還是單純的)依據的就是「量」概念本身所包含的連續和分立這兩個環節的對立。肯定實體是單純而不可分的,是從假定「量」是分立的(非連續的)這個前提出發;反之,肯定實體是複合的、無限可分的,則是從假定「量」是連續的前提出發。這個二律背反之所以不可解決,關鍵乃在把「量」的兩個環節看作是絕對對立的。黑格爾認為「量」就是連續與分立這兩個環節的統一的思想,因為連續性即包含了分割、分立的可能性;而分立的大小也是「量」,是相等的分立,所以分立本身也是連續的,具有連續性。黑格爾曾說:既然兩個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個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個,那麼,其結果就是:這些規定,單純看來都沒有真理,唯有它們的統一才有真理。這是對它們的真正的、辯證的看法,也是它們真正的結果。
  美國實用主義者皮爾斯(C.S. Peirce, 1839~1914)在其一八九二年所著〔實用主義〕中也談到連續,為避免連續的無法說明的困難,用通論(generality)代替,但仍然不足說明連續性之最高和絕對形上的性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連續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