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喜馬拉雅山偽射脈菌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喜馬拉雅山偽射脈菌
英文名: Phanerochaete himalayensis
描述:
子實體扁平形,易分離,膜質或近臘質,150-50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淡鮭魚赭黃色、粉淡黃或暖淡黃色,KOH下經常永久變成紫色,平滑或稍微微丘狀突起,老的部位有裂痕;邊緣較淡,經常漸薄,粉狀,有時相當決然。菌絲單系;菌絲無扣子體;菌絲層均一,由髓層組成,結構相當鬆散至多少緻密,經常薄;菌絲有點平行至相當垂直,不規則交織,無色,明顯或不明顯,稍微彎曲,2.5-4微米寬,薄壁或稍微厚壁。子實層明顯加厚,構成子實體主要部位,結構緊實;菌絲主要垂直,無色,多少黏結,稍微窄於菌絲層菌絲,薄壁。上半部靠近基質處經常有兩至三層豐富的黃褐色物質,於KOH中快速溶解。囊狀體數多,隱沒或突出,於次子實層中重疊,無色,先端一半覆蓋厚重結晶,鑽形,中間處寬廣,基部狹窄,30-60 × 5.5-9.5微米(不含結晶部份),壁0.8-2微米厚,不定隔偶爾發生。擔子窄棒狀,22-35 × 4-5微米,四孢型。擔孢子橢圓形,腹面平坦,平滑,薄壁,3.8-5.3 × 2.5-3 (-3.2)微米。
分布:
東喜馬拉雅山、台灣。
作者: 魏佳玲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