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儐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īn
解釋:
  1. 古代稱接待賓客的人。今多用於婚禮中的男、女儐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
解釋:
[動]
1.導引、接待賓客。《玉篇.人部》:「儐,出接賓曰儐。」《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命諸侯,則儐。」
2.擺設、陳列。《詩經.小雅.常棣》:「儐爾籩豆,飲酒之飫。」漢.毛亨.傳:「儐,陳。」
3.排斥。通「擯」。《戰國策.趙策二》:「六國從親以儐畔秦,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於洹水之上。」《漢書.卷六四上.主父偃傳》:「(主父偃)游齊諸子間,諸儒生相與排儐,不容於齊。」
注音:
漢語拼音: bīn
解釋:
[動]
敬。《禮記.禮運》:「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
[名]
接待賓客的人。《聊齋志異.卷一.狐嫁女》:「公若為儐,執半主禮。」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