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伯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ˊ
部 + 5 畫 = 7 [一]bà[二]b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稱父親的哥哥。如:「伯父」。
  2. 古代兄弟排行中最大的。如:「伯、仲、叔、季」。
  3. 尊稱年齡或輩分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4. 古代封建制度裡,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如春秋時的鄭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稱謂:(1) 稱父親的哥哥。
    【例】大伯、二伯 (2) 稱丈夫的哥哥。
    【例】大伯 (3) 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
    【例】老伯、世伯
  2. 古人以兄弟長幼排行中最大的為伯。
    【例】伯仲叔季
  3. 古代封建制度裡,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如春秋時的鄭伯。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古代稱諸侯的盟主為「伯」。通「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兄長。古人以為兄弟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稱謂:(1)尊稱父親的哥哥。如:「大伯」、「二伯」。(2)尊稱丈夫的哥哥為「伯」。(3)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古代封建制度裡,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用以稱擅長某種才藝的人。如:「詩伯」、「畫伯」。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伯宗,楚國有伯州犁。
注音:
漢語拼音: bǎi
解釋:
[名]
稱謂。稱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古稱諸侯的盟主。通「霸」。《左傳.成公二年》:「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穎達.正義:「伯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也。鄭玄云:『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動]
稱霸、統領。通「霸」。《戰國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荀子.儒效》:「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稱謂。稱父親的兄長。
    例如:大伯 tuā-peh。
  2. [名] 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
    例如:里長伯 lí-tiúnn peh、阿福伯 A-hok peh。
音讀: p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pi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ph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