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bīng shí |
|
解釋:
冰河流動時,其攜帶的岩石碎塊,對地面進行磨蝕的現象。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冰蝕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ice erosion |
| 作者: | 黃宏斌 |
| 日期: | 2002年12月 |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冰蝕主要可分為兩種成因,一為岩石之裂縫或破碎帶內之水分,因溫度降低而凍結,造成裂隙體積膨脹而引起岩石之分解破壞。此種岩石之分解破壞,乃是整個複雜之風化程序中之一小部分。其影響之程度不大。 另一則為冰河中所挾帶之冰塊,因為冰河本身之運動,所造成之互相摩擦與翻滾作用,常會將破碎之石塊研磨成石粉,形成沈滓之來源。這些冰蝕所產生之沈滓常被冰河帶至下游地區(如水庫、平原等)沈積下來,造成較大之災害。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冰蝕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