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參與式民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參與式民主」是教育政策中民主參與的兩項主要主張之一。參與式民主是現今文獻中經常倡導的一種民主主張;參與式民主的擁護者認為:民主制度應該提供給所有的公民最廣大的參與機會,個人應該參與影響他們生活的討論,主張政治並不是限制政府,而是要擴展任何運用權力的機構與執行單位。參與式民主主義者相信要重新分配權力,擴大共同決定,民主制度才有存在的可能。
  在教育中參與式民主的一種型式,就是認為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民主不僅是一種政府型式,主要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模式。社會生活的價值存在於利益共享與自由交往。民主社會保障所有的成員,並利用他們的思考幫助改變社會生活。
  學校教育應該使學生了解社會力量和資源,以解決社會問題。學生必須了解社會工作的進行,及如何把工作完美地達成。因此學校傳授的知識必須與社會行動聯結。此項任務要利用社會學科來達成。在社會學科中,要讓學生知道社會的進步,以及需要做什麼改變。在科學課程中,要指出科學發現對社會的結果。在職業教育中,要提供給學生了解工業和職業的發展。
  參與式民主也關心教師直接或透過代表的方式,參與形成教育政策。參與式民主主張以民主的方法處理學生的問題,比其他方法更進步,因此激勵教師利用機會使用民主的方式,以推行決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參與式民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