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臺灣鉤吻鮭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臺灣鉤吻鮭
英文名: Oncorhynchus formosanus
描述:
體紡錘形而側扁。口端位,口裂大,可達眼睛後緣直下方;上頜口緣由前頜骨和上頜骨所組成,上頜骨較寬, 後緣蓋及下頜骨;雄魚口裂更大,上下頜稍具鈎形。鰓被架12-16。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裸出無鱗。背鰭單一,軟條數12 -15;背鰭稍後方有一脂鰭;臀鰭軟條數11;腹鰭具腋突;尾鰭叉形。背部黑青綠色,腹部銀白,體側中央有9個橢圓形雲紋斑點,終生不褪,側線上方散佈約10-30個小黑點。本種和日本、韓國及中國東北地方所產的櫻花鈎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極為相似,彼此間的差異僅是“本種的臀鰭、胸鰭鰭條數目平均較少(約減少2根),脊椎骨數目也較少(平均少約3節),而且體側的小黑點也比較少(平均約少50個)等”,雖然有這樣的差異,但是還沒有被承認是一個獨立的種,因此一般較同意本種是一個台灣特有的亞種。
分布:
本種是臺灣特有種,僅產於大甲溪上游環山村海拔1500m以上的溪流。 目前只有在嚴格保護的七家灣溪部份流域中才可見到少數族群。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