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喑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解釋:
  1. 嗓子啞,不能出聲。
    【例】喑啞
  2. 緘默。
    【例】聽他說得這麼絕,我不禁語塞而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解釋:
[副]
嗓啞不能出聲。如:「喑啞」。《後漢書.卷四五.袁安傳》:「遂稱風疾,喑不能言。」
[動]
緘默、沉默。《墨子.親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ì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嗓啞不能出聲。《管子.入國》:「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後漢書.卷四五.袁張韓周列傳.袁安》:「遂稱風疾,喑不能言。」

2. 緘默、沉默。《墨子.親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新唐書.卷一九五.孝友列傳.梁文貞》:「晨夕汛掃,廬墓左,喑默三十年。家人有所問,畫文以對。」

注音: 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喑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