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蒼圓罩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蒼圓罩魚
英文名: Cyclothone pallida
描述:
背鰭軟條數:13(12-15);臀鰭軟條數:18(16-19);胸鰭條數:10(9-10),腹鰭軟條數:6;第一鰓弓之鰓耙數:上枝 8(8~9) +中間2 +下枝13(9-12) = 23(21-24);脊椎骨數:28;發光器排列:SO 0; BR 9-11; IV 12(12-13); VAV 5(4-5); AC 15(15-16); IC 32(32-34); OA 9(8-9);第一鰓弓之上枝與下枝之間連接點具2條鰓耙,第一鰓弓之鰓瓣下方略寬。體色:身體呈灰色至暗褐色。背鰭、臀鰭鰭膜透明或鰭膜基部具深色色素斑。腹部呈黑褐色。
分布:
廣泛分布印度-太平洋及大西洋之熱帶至溫帶海域之。台灣海域紀錄深度約695-3257公尺。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yclothone pallida (Brauer, 1902)
形態:
體細長、側扁,頭和軀幹略長於尾部。頭小,頭後方體背幹處略為弓起。吻短尖,眼甚小,前上側位,兩眼間隔大於眼徑;背鰭起點約在身體中央稍後,與臀鰭起點相對;臀鰭基大於背鰭基。胸鰭、腹鰭均小,胸鰭低位。臀鰭前腹部具無色透明區。尾鰭深叉狀。脂鰭缺如。頭部發光器SO缺、OBR 1個、OP 2、BR 9~11。身體發光器:IV 12~14、VAV 5、AC 14~15、IC 32~34、OA 8~10。尾部發光腺小。
分布:
三大洋,台灣東部、東沙島周邊海域及南海。
生態習性:
體長約8公分,主要棲息於400~1,000公尺之水層。
利用:
可以中層拖網漁獲之,目前甚少為人類所利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巨口魚目(Order Stomiiformes)
首目:
窄鰭魚首目(Superorder Stenoptergii)
亞目:
鉆光魚亞目(Suborder Gonostomatoidei)
科:
鉆光魚科(Family Gonostomatidae),Bristlemouth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蒼圓罩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