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土壤沖蝕(或土壤侵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il Eros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是指地表土壤受到自然力(包括風、水和冰等)作用,自一地搬運到另一地方的現象。因為土壤除了風化的岩層以外,還包括有機質及各種養分,所以廣義的土壤侵蝕也應該包括土壤中養分的流失現象。
  土壤沖蝕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自有陸地以來,土壤侵蝕現象就一直存在。不過大自然也一直在風化岩石,使之變成土壤。基本而言,自然界形成土壤的速率是能夠供應流失的土壤。據估計,在最佳自然條件下,每300~1000年間,地表可生成2.5公分厚的土壤。
  土壤沖蝕若是純粹由自然因素而引起者,稱為自然沖蝕,若是因人類行為而造成者,稱為加速沖蝕。根據土壤沖蝕的程度,大致又有層狀沖蝕、紋溝沖蝕,坑溝沖蝕和溪岸沖蝕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土壤沖蝕(或土壤侵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