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原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lturprototyp, Cultural Prototype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文化學家舒巴特(Walter Schubart)認為文化是從古代綿延下來的,便是發展。在文化發展理論中,認為文化史的發展過程是有節奏的,這個歷史節奏是由四個「文化原型」所形成:(1)和諧型,(2)英雄型,(3)禁欲型,(4)救主型或人格原型。就以上四個文化原型而言,每一個文化原型影響所及,絕不限於一個國家或一個種族,有時可能包括整個或半個世界。
  他在所著〔歐洲與東方的心靈〕(Europa und die Seele des Ostens, Europe and the Soul of Orient)(1938)一書中,提出以上四個文化原型,並推演出其文化論點;他認為:凡是一個民族在受到一個新文化的感應之後,創造力就重新發動,而充滿了少壯精神,所有過去的文化成績,於是全變成了陳舊和衰退,而一切新文化所帶來的,全都是最高和最好的。等到這個新文化發展完畢,其所蘊育的價值,已經一一貢獻出來,是創造任務的完成,由此日漸衰老而死去,讓一個新文化的來臨而繼承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原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