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皰 - 教育百科
皰 |
|
- 部首 皮
- 部首外筆畫 5畫
- 總筆畫 10畫
- 漢語拼音 pà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à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ào |
解釋:
[名] 面部所生的小顆粒,因皮脂腺分泌旺盛,阻塞毛細孔而產生,俗稱為「粉刺」。如:「面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面瘡。後亦指身上所生之瘡。《說文解字.皮部》:「皰,面生气也。」《淮南子.說林訓》:「治鼠穴而壞里閭,潰小皰而發痤疽,若珠之有纇,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虧。」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八.摩揭陀國上》:「王聞心懼,舉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 2. 指臉部皮膚因皮脂腺分泌旺盛,阻塞毛細孔所生之小痘,俗稱為「粉刺」、「青春痘」。如:「面皰」。 |
|
注音: | ㄆㄠ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皰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