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文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biàn wé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àn wén
解釋:
唐代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變文文體是由散文及韻文交替組成,以鋪敘佛經義旨為主。內容為演繹佛經故事(如目蓮變文、維摩結經講經文)及歷史、民間故事(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是研究中國講唱文學的重要材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變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ien Wên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唐代佛教寺院中由僧人向群眾宣傳佛教用的講本,包含了散文和韻文兩種形式,內容主要演譯佛經故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演說變文的場合稱為俗講,通常由主講和尚坐在中間,旁邊有奏音樂的、幫唱的、還懸掛佛教故事圖畫,以輔助講唱吸引聽眾。變文約產生於初唐,唐代末年流入民間,至宋真宗時禁止僧人講唱變文,因此失傳。十九世紀末在甘肅敦煌的莫高窟藏經洞中,偶然發現大批的變文,有講佛經的「維摩詰經變文」等,有講佛經故事的「目蓮變文」、「破魔變」等,有講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的「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等。變文,意即把一種記載改變成另一種體裁的文字,其中並無深層的意義,「變」字僅是「改變」、「變易」的意思而已。
參照:
《敦煌學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