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太魯閣四鰓扁泥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太魯閣四鰓扁泥蟲 Eubrianax tarokoensis Lee & Yang, 1990 扁泥蟲的成蟲體型不大,體色黯淡且活動較隱密,一般人不容易發覺,但是他們的幼蟲在溪流中是很常見的水棲甲蟲。本種所屬的四鰓扁泥蟲亞科,顧名思義,是幼蟲在腹部具有4對睫毛狀腮的類群,在顯微鏡底下則可看到他們的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條類似沾水筆頭的縫線。幼蟲一般只生活在水質乾淨的山區溪流上游,老熟幼蟲會在水際線上下的石面隱蔽處化蛹,將褪下的幼蟲蛻皮覆蓋在蛹上,僅有腹部末三節背板露出。羽化後,缺了腹部末三節的幼蟲蛻皮會繼續留在石頭上。成蟲呈圓卵型,背腹面略微扁平;前胸背板完全遮蓋頭部,前緣多半有半透明的區塊;翅鞘上有縱走溝。雄性成蟲一般具有細長的櫛齒狀觸角,雌蟲則為鋸齒狀。 臺灣的四鰓扁泥蟲亞科共有1屬6種,體長大約都在4~7mm間。太魯閣四鰓扁泥蟲是其中的一種,體長約6~6.5mm。體色變異很大,可歸納為三個主要色型,一個是雙色型,橙色翅鞘搭配黑色前胸背板,一個是橙色單色型,另一個是黑褐色單色型,各色型之間還有些斑紋變異。橙色型只分佈在北部山區,黑色型則僅分佈在宜蘭的蘭陽溪到南澳溪之間。有的地方族群內會有兩種或多種色型的變異。 成蟲在春季羽化,發生期只集中在兩個禮拜,有時成蟲數量頗眾,在岸邊的植叢飛舞求偶。臺灣特有種,分佈在淡水河到立霧溪流域之間的山區溪流,海拔分佈最高達1400公尺。
知識 1:
幼期水生﹝成熟期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太魯閣四鰓扁泥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扁泥蟲科
中文亞科名: 四鰓扁泥蟲亞科
拉丁種小名: tarokoensis
拉丁亞科名: Eubrianac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Psephen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Eubrianax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太魯閣四鰓扁泥蟲
英文名: Eubrianax tarokoensis
描述:
此種體色極度多樣,依地區分成五種類型:第一個類群棲息於台北烏來地區,雄蟲分成兩種色型:type A 身體呈黃褐色,頭部、前胸背板、中胸腹板及後胸腹板黑褐色;type B與type A相似但前胸背板淡黃色,兩側較深;第二個類群棲息於新北市大溪墘的溪流,雄蟲只有type B;第三個類群廣泛分佈於宜蘭縣,從棲蘭南至南方澳,雄蟲只有type A;第四個類群分佈於宜蘭的烏石鼻至東澳的溪流,雄蟲友兩個色型,除了type A,有另外一個色型type C,此色型與type A相似但翅鞘黑褐色;第五類群的分佈從宜蘭的南澳到花蓮,雄蟲只有type C。這五個類群雌蟲色型都相同,與type C相似。
分布:
作者: 李奇峰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