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勞 - 教育百科
布 | |
勞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lau, Peter Michael |
作者: | 薛承泰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布勞生於一九一八年,一九五二年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先後任教於偉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和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他的主要貢獻有三方面: 1.為交換理論的先驅,主要著作為〔社會生活的交換和權力〕(Exchange and Powerin Social Life, 1964)。2.為科層組織(bureaucracy)的主要發言人之一,主要著作為〔科層組織的動力〕(The Dynamics of Bureaucracy, 1963),以及和米爾(Marshall Meyer)合著的〔現代社會的科層組織〕(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 1972)。3.為美國社會的經驗研究者,和鄧肯(Otis Duncan)合著〔美國職業結構〕(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1967)。在〔美國職業結構〕一書中,布勞和鄧肯共同發展「地位獲得模型」(status attainment model),應用「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描述世代(父子)之間的教育和職業地位的獲得過程。這個模型融合各代與每一代社會流動的分析於一模型中,也就是在探討個人的教育和職業成就得自於根源的情形,以及個人目前職業成就和最初職業的關係。 在「地位獲得模型」中,布勞和鄧肯採用父親的教育程度與職業地位作為「外衍變項」,「內衍變項」則包含了個人教育程度、初次職務,以及一九六二年的職業地位。其中,個人教育成就扮演著樞紐角色;一方面接受來自出身(父親的教育程度與職業地位)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對個人的職業成就產生影響。比較模型中教育承「先」啟「後」的功能,以及出身背景對個人職業成就的直接影響,可以說明「天賦地位」(ascribed status)和「獲得地位」(achieved status)在地位獲得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布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