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塔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ī tǎ qín |
解釋:
樂器名,彈撥樂器。印度的弦樂器。是印度最具代表性古典樂器。長頸有品,柚木琴身,底部為中空的葫蘆形,四排弦,二或三排的節奏弦,十一至十三條的共鳴弦。由庫斯路改良維那琴而得,是一種結構複雜而又精巧的樂器。1950年代起也開始作為流行音樂中樂器使用。也稱為「悉他琴」、「錫塔爾琴」、「錫塔琴」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西塔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itar |
作者: | 尹曼娜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印度的弦樂器,形狀似吉他,有三條到七條弦。在這幾條弦下有十二或十三條細的共鳴金屬絲弦,演奏者要以護甲套在手指上撥弦。 |
|
參照: Kay Ambrose《Classical Dances and Costumes of India, 1983》.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塔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