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彎角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彎角
英文名: Callionymus curvicornis
描述:
體延長,縱扁。枕骨區具平滑骨板或具二個低骨質崚脊。鰓孔背位。前鰓蓋骨強棘為頭長之0.22-0.3倍, 強棘基部彎曲,棘末端向上彎曲,腹緣平滑彎曲,背緣具三至四個彎棘(少數具二或五棘),基部具一小倒棘。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第3分支鰭條的末端,具一長的眼下分支,以及一分叉的頜、前鰓蓋骨分支,枕骨區及尾柄背部各具一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第一背鰭通常較第二背鰭低,二鰭鰭緣平直,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胸鰭延伸至臀鰭第2鰭條基部;雄魚尾鰭延長,茅狀尾,雌魚尾鰭鰭緣稍凹。保存標本體呈棕色,腹部稍白,雄魚體側呈銀色,具許多深藍色垂直條紋,背部具許多小白點;雄魚頰部具藍色條紋及斑;雄魚第一背鰭稍透明,鰭膜具彎曲的白條紋,皆具黑緣;雌魚第一背鰭淡色,第III棘膜具一白緣的黑色眼斑;雄、雌魚第二背鰭皆具許多白點;臀鰭淡色,具寬黑緣;尾鰭上半部具黑點及少許垂直白線,下半部則為暗色寬區域。李氏斜棘(Repomucenus richardsoni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南中國海、日本及台灣西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