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至是指天子治理國家,必須勝任的三種極至狀況,見於〔荀子.正論篇):「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彊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懸天下之權稱也。」也就是說,治理天下的天子擔負最重的責任,非有極其堅強的意志不可;天下至為廣大,非有極其明確的分辨能力不可;天下百姓極為眾多,利害各殊,非有極其英明的領導能力輯和之不可。天下之任至重、天下至大、天下之人至眾,這三種極至的狀況必有賴聖人承擔因應。也唯有聖人足任王者之位,因為聖人德行完美,可說是權衡天下的標準。這裡「聖人」是荀子心目中理想的執政者,「聖人」應具備的堅強意志,分辨能力、聰明睿智等美德,也就是理想執政者的條件。
  其次「三至」在〔荀子〕書中也指統御作戰的一項原則。〔議兵篇〕中說到荀子曾在趙孝成王面前議論「為將」之道,提出「三至」的原則:「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這是說將帥領兵在外作戰,有三種情形君命有所不受:可以衝鋒陷陣殺敵,但是不可以處死受傷的敵人,不可以擊殺投降的俘虜,不可以欺害無兵刃的百姓。這三者皆本諸相同的人道原則,也稱「三至」。此處「至」是謹守不變的意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