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援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ㄤㄓㄨˋㄖㄨˊ:「ㄐㄧㄡˋㄩㄢˊ」、「ㄩㄢˊㄓㄨˋ」、「ㄩㄢˊ」、「ㄍㄨㄌㄧˋㄨˊㄩㄢˊ」。
  2. ㄧㄣˇㄩㄥˋㄖㄨˊ:「ㄩㄢˊㄌㄧˋ」、「ㄩㄢˊㄧㄣˇㄕㄨㄓㄥˋ」。
  3. ㄧˇㄕㄡˇㄌㄚㄑㄧㄢㄖㄨˊ:「ㄆㄢㄩ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án
解釋:
  1. 拉、牽。
    【例】攀援
  2. 引、沿。
    【例】援用、援例
  3. 救助。
    【例】支援、增援、孤軍無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án
解釋:
[動]
1.拉、牽引。《詩經.大雅.皇矣》:「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周書.卷一九.達奚武傳》:「攀藤援枝,然後得上。」
2.引進。《禮記.儒行》:「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宋.蘇軾〈答曾舍人啟〉:「某官異材秀出,博學名家,……今乃援而進之,論者惜其晚矣。」
3.引用。如:「援驗」。晉.郭璞〈爾雅序〉:「事有隱滯,援據徵之。」唐.劉洎〈諫詰難臣寮上言書〉:「飾辭以析其理,援古以排其議。」
4.持、拿。《左傳.成公二年》:「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韓非子.內儲說下》:「援礪砥刀,利猶干將也。切肉肉斷,而髮不斷。」
5.救助。如:「援救」、「支援」。《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uā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