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學的社會性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Nature of Teaching
作者: 林清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校教學涉及多種社會交互作用關係,提高教學效率也涉及多種社會因素;學校課程有其社會文化背景,教學方法也有其社會決定因素。教學具有濃厚的社會性質,而不僅是教師對於學生的施教。
  教學涉及師生關係、學生同儕關係、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學生與家人的關係。教學所涉及的多種人際關係,使其具有濃厚的社會性質。
  影響教學效率的社會因素很多,包括學校文化、校園氣氛、社區環境、行政措施、學生家長的社會、經濟地位等。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充實專業知能,固可提高教學效率,但仍無法竟其全功。兼從學校內外的各種因素予以改進,始能圓滿達成目的。這是教學具有社會性質的另一原因。
  教學中的課程兼顧傳統文化的精神、現代文化的事實及未來文化的發展方向。課程內容反映主要團體文化的特色,也注意少數團體文化的需求。教師從事教學,不僅在講授某一種教材,也要培養學生統合文化精神,從事文化創新的能力。在這種意義上,教學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質。
  教師施教固須注意學生的智力、動機、興趣、人格特徵,尤須運用適當的社會技術。例如教師運用適當的社會權威,適度引導學生的同儕關係,有效聯繫家長,並特別鼓勵貧困學生等,均屬社會技術的運用。這也顯示教學的社會性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的社會性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