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小褐鱈 - 教育百科
日 | |
本 | |
小 | |
褐 | |
鱈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日本小褐鱈 |
英文名: | Physiculus japonicus |
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前部稍肥大,尾部細長。腹面正中的發光器為一較大的黑色圓點,位於肛門前,其與腹鰭基底和肛門大致保持等距。吻短而圓鈍;吻端無鱗區窄,僅及鼻孔前。眼中大,上側位,眼徑大於2/3吻長。口中大,亞端位。下頜具一短頦鬚。體被圓鱗,易脫落。第一背鰭9-10軟條;第二背鰭69-70軟條;臀鰭起點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軟條數6。體呈淡褐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稍呈紅色;背鰭、臀鰭邊緣呈暗色。以前所記載之蝦夷鬚稚鱈(Physiculus maximowicz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
|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東海、日本南部及臺灣南部、北部及東北部。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Physiculus japonica (Hilgendorf, 1881) |
|
形態: 體延長而側扁,前部稍肥大,尾部細長。腹面正中的發光器為一較大的黑色圓點,位於肛門前,其與腹鰭基底和肛門大致保持等距。吻短而圓鈍。眼中大,上側位。口中大,亞端位。下頜具一短頦鬚。體被圓鱗,易脫落。第一背鰭9~10軟條,第二背鰭69~70軟條;臀鰭起點與第二背鰭相對。體呈褐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稍呈紅色;背鰭、臀鰭邊緣呈暗色。 |
|
分布: 東海、日本南部及台灣東北部。 |
|
生態習性: 底棲性之魚類,喜棲息於水深150~650公尺深的泥砂地,其餘生態習性不甚明瞭。 |
|
利用: 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較無經濟價值。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
|
首目: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
|
科: 深海鱈科(Family Moridae),Morid Cods,Mora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日本小褐鱈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