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有形教學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isible Pedagogy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形教學法」或譯顯式教學法,是社會語言學(social linguistics)研究聲名著的英國倫敦大學教授伯恩斯坦(B. Bernstein)提出的概念。
  柏恩斯坦的研究將語言分為形式語言(formal language)和公共語言(public language),將課程分為聚集型課程(collection type)和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type),教學方式則分為有形教學法(visible pedagogy)和無形教學法(invisible pedagogy)。有形教學法的特徵是教師努力控制學習的內容、步驟和程度,及各種社會規範;學習強調紀律、科層化、儀式化;固定的課程表用以規範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範圍,以及學習的時間和順序。有形教學法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在使學生接受種種的秩序和規則。
  柏恩斯坦認為課程和教學的形式,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經驗。聚集型課程和有形的教學法有封閉、限定、僵化的特性,社會成員的社會化、價值觀及世界觀等,均可能較為狹窄、知識則較易於流為專斷,個人的發展空間亦受到限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形教學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