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面鵟鷹(灰臉鵟鷹) - 教育百科
灰 | |
面 | |
鵟 | |
鷹 | |
( | |
灰 | |
臉 | |
鵟 | |
鷹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ray-faced Buzzard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Butastur indicus |
|
形態: 體長46公分,頭頂灰褐色,喉白色,中央有一黑色縱斑,眼、蠟膜及腿皆為黃色。背面及胸部上半褐色,腹面其他部分白色,帶有褐色的寬大橫紋。亞成鳥體色較暗淡,胸前有褐色斑紋。 |
|
分布: 分布於亞洲東部,於亞洲東北部繁殖,冬季至東南亞、菲律賓、婆羅洲、印尼等地度冬。台灣於春秋兩季有大量過境族群。 |
|
生態習性: 出現於森林、草原及丘陵地等環境,通常靠近水源。覓食時停棲在樹枝上向下俯衝至地面捕捉獵物,以兩棲爬蟲類、囓齒動物為食。繁殖期4~5月,巢以藤蔓、草本植物及新鮮植物體組成,築於離地4~14公尺的針葉樹上,每窩產2~4枚卵,約28~30天孵化。 |
|
綱: 鳥綱(Class Aves) |
|
目: 鷹形目(Order Falconiformes) |
|
科: 鷺鷹科(Family Accipiter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灰面鵟鷹(灰臉鵟鷹)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