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板胡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bǎn h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n hú
解釋:
樂器名,擦弦樂器。形似二胡,琴筒由木或椰子殼製成,上蒙薄桐木板而得名,琴桿多用質地堅硬的木料製成,弓桿較粗,音色高亢明亮。為多種梆子腔戲曲及其他北方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今有分為高音板胡及中音板胡,可作為獨奏或樂隊合奏使用。也稱為「梆胡」、「秦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板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胡琴類:
板胡又名梆胡、秦胡、大弦、胡胡、瓢等。它是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高音拉弦樂器。大約在明末清初隨梆子腔的興起而流行,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板胡的型製大致和二胡相同,只是琴筒不蒙皮膜而膠以薄木板,故得板胡之名。琴杆呈圓柱體,材質多為紅木、紫檀、花梨木製成,琴筒又稱為瓢,多用椰子殼製。板胡音色明亮、高亢、適於表現熱烈奔放的曲調。各地區的板胡又都善於表現不同的風格,富有濃濃的地方色彩。板胡除適合於獨奏和樂器合奏外,並為多種地方戲種如河北梆子、評劇、呂劇、豫劇、晉劇、秦腔等的重要伴奏樂器。流行的地區很廣,其中以陜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普遍。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