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氤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解釋:
  1. →氤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解釋:
參見「氤氳」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氤氳」:

⑴ 古時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之狀。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自氤氳混沌之世,驪連、栗陸之君,卦起龍圖。」

⑵ 煙雲瀰漫。明.無名氏《度黃龍》第一折:「看了這祥雲瑞氣,氤氳靉靆罩周圍,白雲隱隱,綠水依依,日暖風和如閬苑。」《聊齋誌異.卷一.畫皮》:「少懈,則氣氤氳自縫中出。」

⑶ 形容香氣不絕。南朝梁.沈約〈芳樹〉詩:「氤氳非一香,參差多異色。」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器玩部.制度.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氳透骨。」

注音: 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氤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