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海洋沈積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ine Sediment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海洋中所堆積的未固結物質,依其來源可分為四種;陸源、生物源、自生源和其他來源。陸源沈積物是陸上的沈積物,包括經由河川、浮冰、和風等攜帶而來沈入海底的碎屑沈積物;生物源沈積物主要由生物遺骸所組成,主要成份為鈣質及矽質沈積物;自生源沈積物是海水中的化學物質,由化學反應而沈澱或結晶所生成的而來的新礦物。另外海洋也會沈積來自空中降落的火山灰和海底火山所爆發的火山碎屑物;此外還有一些自外太空降下的隕石和宇宙微塵等類的太空物質。深海沈積物(Pelagic Sediments)是指沈積在水深超過大約500公尺深之海底的物質而言,一般顆粒非常細,主要以紅黏土、矽質軟泥、及碳酸岩軟泥為主。而在深海的錳核(manganese nodule),以直徑1至20公分的圓球產狀生成在紅黏土、矽質軟泥覆蓋的海床上,普遍分佈在全球25%的海床。錳核含有豐富的鐵、錳、銅、鎳等礦物,具有極大的開發潛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海洋沈積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