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鱟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ㄩˊ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24
  • 漢語拼音 hòu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òu
解釋:
[名]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劍尾目。體分頭胸部、腹部和尾劍三部分。頭胸部呈馬蹄形,為深棕青色,背部隆起。背甲後方兩側向後突出,其腹面每邊各有六枚刺。有一對複眼和中單眼一個。尾柄尖細,呈細長的三角形。口周圍有五對步足。腹部具有六對附肢,第一對為扁平的生殖蓋板,生殖孔開口於內面,其餘五對附肢形成腮。春夏季在沙灘上繁殖。鱟於古生代即已出現,與蠍、蜘蛛和已滅絕的三葉蟲近緣,是一類活化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ā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甲殼類動物。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呈劍狀,生活在海底。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