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混淆作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founding
作者: 張子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混淆作用」是指實驗研究過程中,操控的獨立變項與被忽略的其他獨立變項之間,存在一些相互干擾的現象,而影響到獨立變項與依變項之間因果關係的認定,這種現象就是「混淆作用」。
  實驗研究的目的是在對自然界的事件或事物,探究具影響力的變項之間是否存有因果關係,因此,研究過程一般包括下列四個步驟:(1)操控獨立變項使其產生系統的改變;(2)控制獨立變項以外的無關干擾變項,使其保持恆定;(3)觀察依變項是否隨著獨立變項的改變而改變;(4)分析和討論獨立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在這過程中,研究者必須以實際觀察所得的經驗,以及相關知識的研究,而選定獨立變項、依變項及其它需要控制的無關干擾變項,然後在控制足以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干擾變項之下,探討獨立變項與依變項之間是否存在有因果關係。
  在上述的研究過程中,如果研究所操控的獨立變項的選擇並不理想,而對依變項具有影響的其他變項卻被忽略,此時混淆作用就會發生。在這種情形下,其他被忽視的獨立變項的變異(variance),會與實驗操縱的獨立變項的變異混淆在一起,而造成研究結果無法清礎的確認依變項的改變是因實驗所操縱的獨立變項或是實驗所忽視的其他獨立變項所造成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混淆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