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冰蠶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bīng c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īng cán
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蠶。晉.王嘉《拾遺記》卷一○:「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唐堯之世,海人獻之,堯以為黼黻。」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四.灤陽續錄六》:「竅甫通,即有無數冰丸隨而湧出,形皆如橄欖;破之,中有白蟲如蠶,其口與足則深紅,殆所謂冰蠶者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冰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