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灰鷽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灰鷽棲於海拔2300~3600公尺間之森林裏,以松果及昆蟲為食,但也至高山寒原之草地上啄食植物的種子。繁殖期在5月至6月間。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灰鷽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中海拔﹝1000~2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雀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棲所環境: 針葉林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erythaca
拉丁屬名: Pyrrhula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FRINGILL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亞目名: PASSERES DIACROMYODAE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亞目名: 等肌亞目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灰鷽
英文名: Pyrrhula erythaca owstoni
描述:
體長約15cm。雌雄鳥羽色不同。喙黑色,虹膜黑色,喙基部至眼有明顯的黑色三角形斑,大覆羽羽基黑色,飛羽黑色,尾黑色,羽緣有金屬光澤,尾下覆羽白色,腳灰緋紅色。雄鳥之背、喉、胸、脇、腹、及覆羽為鼠灰色,脇略帶橙色,但此橙色之濃淡程度在不同個體差異甚大,下腹白色。雌鳥之背、喉、胸、脇、腹、及覆羽則為淡紅褐色。幼鳥體灰褐色,臉部黑色三角斑塊模糊。
分布:
僅分布在亞洲,包括喜馬拉雅山區、西藏、緬甸北部、中國西南、華中、華北、東北以及台灣。一般並不會做長程遷移,在冬季僅會做海拔上的垂直遷移。台灣廣泛分布於海拔 2,000 至 3,600m 之間的山區,其中以海拔 3,000m 以下較為常見 (翟鵬 1977,沙謙中 1986,顏重威 1984)。台灣的灰頭灰雀並不做長程遷移,但冬季會有海拔上的垂直遷移。
作者: 丁宗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