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蜈蚣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wú gō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ú gōng
解釋:
  1.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脣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環節,每一節上有一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口器的兩邊各有一隻又黑又尖的毒爪,可用來麻痺獵物。最後的一對腳特別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
    【例】有些熱帶地區的蜈蚣所分泌的毒液,足以使人喪命。 △百足、百足蟲、百足之蟲、螂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蜈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ú gōng
解釋: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多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故也稱為「百足」、「百足之蟲」、「百足蟲」。體節的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當作武器;最後的一對腳特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古時稱為「螂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蜈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giâ-ka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節肢動物。身體扁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常棲息在朽木或石縫中,捕食昆蟲為生。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蜈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臺灣台語 蜈蚣 相關臺灣客語 蜈蚣蟲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