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物教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í wù jiào xué |
解釋:
一種教學活動中提供實物,使學生獲得具體觀念或知識的教學方式。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實物教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bject Lesson |
作者: | 徐宗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物教學,即利用任何具體的實物從事實際教學活動的方式;此項教學原理,具有唯實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依據。實物教學的方式,自十九世紀起即頗為盛行,而為眾多重視兒童教育的學者所採用。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的教學活動,對於實物教學原理的應用又有進一步的發揮。他以為在實物教學的活動中,兒童可以同時學習到三種層次的經驗:即該項實物所具有的形,該項實物所具有的數,以及該項實物所使用的文字。例如:教室裡的教師,正在教導學生認識「窗子」一詞,教師可以用手指著窗子,讓學生看看窗子的形狀,是長方形的,正方形的,或是圓形的;其次,讓學生數一數教室裡窗子的數目;最後,教師再將「窗子」如何寫、如何念教給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從實際事物當中,不僅學習到了具體的經驗,同時也學習到了代表此一實物的文字及語言。這種從具體至抽象的學習,便是實物教學所倡議的一項教學原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物教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