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發泡式衝擊吸收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ubble Impinger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使氣體在吸收液中發泡進而吸收其中某氣體成份以供分析的空氣採樣裝置。空氣先被抽入導管,導管的下游端浸在吸收液中,可使氣體形成氣泡並分散於吸收液中,此部份又稱散氣管。散氣管可以是一直接開口的管子,亦可套以網格物以形成細小的氣泡。前者適用於強氧化物,如臭氧之採樣,後者則適用於其他大部份的氣體。網格物有不同的形狀及大小,而材質可以是玻璃、塑膠、及陶瓷,其中陶瓷散氣管具有孔隙尺寸均勻的優點。發泡式衝擊吸收瓶使用上的限制在於吸收液的蒸發速率。在一些乾燥的氣候條件下,高蒸發率將使空氣通過吸收液時帶走大量的蒸氣,因而限制了空氣的採樣量。對於在常溫下具有高蒸氣壓的吸收液,如揮發性有機溶液,則吸收瓶需置於低溫水浴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發泡式衝擊吸收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