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髓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ˊ˙ㄊㄡㄓㄨㄥ˙ㄉㄜㄐㄧㄠㄓㄨㄤˋㄨˋㄓˊㄖㄨˊ:「ㄍㄨˇㄙㄨㄟˇ」、「ㄐㄧˇㄙㄨㄟˇ」。
  2. ㄅㄧˇㄩˋㄕˋㄨˋ˙ㄉㄜㄐㄧㄥㄏㄨㄚˊㄅㄨˋㄈㄣˋㄖㄨˊ:「ㄐㄧㄥㄙㄨㄟˇ」、「ㄕㄣˊㄙ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髓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ǐ
解釋:
  1. 骨頭中的膠狀物質。
    【例】骨髓
  2. 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
    【例】精髓、神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ǐ
解釋:
[名]
1.骨頭中的膠狀物質。如:「骨髓」、「食髓知味」。唐.白居易〈與楊虞卿書〉:「去年六月,盜殺右丞相於通衢中,迸血髓。」
2.泛指膏脂狀的物質。《晉書.卷四九.嵇康傳》:「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唐.李賀〈昌谷〉詩:「小柏儼重扇,肥松突丹髓。」
3.比喻事物的精要部分。如:「精髓」、「神髓」。唐.李咸用〈讀修睦上人歌篇〉:「意下紛紛造化機,筆頭滴滴文章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ué/tshé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骨頭中的膠狀物質,也指魚、雞等動物的腦。
音讀: tshuí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