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jiān shì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監視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jiān shì |
|
解釋:
1.監臨視察。《北史.卷七.齊顯祖文宣帝本紀》:「有司監視,必令豐備。」《水滸傳》第一一三回:「郭世廣使人賷賫至三大王府裡,辯看了來文。又差人來監視。」 2.對於人物或場所實施暗地觀察,以便明瞭其活動和目的,而利偵查的進行。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監視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Surveillance |
| 日期: | 2002年2月 |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所謂的環境監視,為採集分析環境樣本(水、空氣、土壤、食物、生物、或其他場址的環境介質),以確保符合相關法規,並評估對當地社會大眾可能曝露及效應,為有計畫、全面性的環境對策系統,目的在保證核子設施(如處置場)中對周遭環境的安全,並鑑定可能外洩途徑,以確保輻射影響於法規的限度內。廢料貯存場封閉以後,環境監測仍要繼續執行,廢料貯存場封後期 (post-sealing period)的要求遠超過運轉的期間。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監視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 英文: | surveillance |
| 日期: | 1984年 |
| 出處: | 保健物理辭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監視是指在限制區內觀察放射性工作情況的專業人員,其任務是執行污染測量和例行輻射測量。另一定義為抽樣檢驗的作業。 參見測量survey條。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監視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動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對應華語: | 監視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監視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