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睽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ㄣㄌㄧˊㄅㄧㄝˊㄌㄧˊㄖㄨˊ:「ㄎㄨㄟˊㄨㄟˊ」、「ㄎㄨㄟˊㄍㄜˊ」。
  2. ㄧˋㄐㄧㄥㄍㄨㄚˋㄇㄧㄥˊㄌㄧㄡˋㄕˊㄙˋㄍㄨㄚˋㄒㄧㄤˋㄓㄥㄌㄧˊㄙㄢˋㄍㄨㄞˋㄧˋㄈㄢˇㄔㄤˊㄉㄥˇㄧˋㄧˋ
  3. ㄎㄨㄟˊㄎㄨㄟˊㄓㄤㄉㄚˋㄧㄢˇㄐㄧㄥㄓㄨˋㄕ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ㄓㄨㄥˋㄇㄨˋㄎㄨㄟˊㄎㄨ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í
解釋:
  1. 分離、別離。
    【例】睽違、睽隔
  2. 張大眼睛注視的樣子。
    【例】眾目睽睽
  3. 六十四卦之一。兌(☱)下離(☲)上。表示睽違乖異的意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í
解釋:
[動]
乖違、別離、分開。同「暌」。《玉篇.目部》:「睽,乖也。」《莊子.天運》:「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唐.成玄英.疏:「睽,離也。」
[形]
張目注視的樣子。參見「睽睽」條。
[名]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離(☲)上。象睽違乖異之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兩眼不同視。《說文解字.目部》:「睽,目不相聽也。」

2. 乖違、別離、分開。《玉篇.目部》:「睽,乖也。」《莊子.天運》:「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唐.成玄英.疏:「睽,離也。」《文明小史》第一回:「從此南北睽違,不能常見。」

3. 反目。元.戴侗《六書故.卷一○.人》:「睽,反目也。」唐.柳宗元〈貞符〉:「交焉而爭,睽焉而鬥。」

4.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離()上。象睽違乖異之義。

5. 古地名。《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晉.杜預.注:「睽,楚邑。」

注音: ㄎㄨ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