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面埋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í miàn mái fú |
解釋:
1.形容被敵軍層層包圍。《三國演義》第三九回:「敵軍如此,雖十面埋伏,吾可懼哉!」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重瞳有千般英勇,怎出的這十面埋伏?」 2.樂曲名。琵琶古曲,為獨奏名曲之一。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編的琵琶譜上。全曲屬多段體結構,描寫楚漢垓下決戰,韓信在九里山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於烏江自刎的情景。又名〈淮陰平楚〉。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十面埋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mbushed from All Sides |
作者: | 陳勝美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是劉鳳學創作的第33號作品,也是她開始實驗創作中國現代舞(Chinese Modern Dance)的第一首作品。該舞音樂採用古琵琶曲《十面埋伏》,1958年首演於臺灣師範大學禮堂。本舞表現一群青年陷在四面楚歌的環境中,被恐懼和不安折磨,最後終於以人類意志的崇高力量,戰勝了一切。 |
|
參照: 劉鳳學口述、《劉鳳學舞蹈》台北中山堂演出節目單1967。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十面埋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