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鼓 - 教育百科
  • 漢語拼音 shí g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gǔ
解釋:
1.鼓形的石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鮑丘水注》:「南逕燕山下,懸巖之側有石鼓,……耆舊言:燕山石鼓鳴,則土有兵。」《唐語林.卷五.補遺》:「鄴西鼓山東北有石鼓,俗傳石鼓鳴則兵起。」
2.周秦時的刻石。有十個,形圓,底大似墩,上刻有籀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石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o̍h-kóo
解釋:
  1. [名詞 ] 抱鼓石。是圓形的大石塊,其形狀如鼓而得名。其功能有二:一用來抵住門柱,以防止門柱鬆動;二用來裝飾,有些鼓面刻有藝術、動物圖案或詩詞。
    例如: 這間廟起甲遮爾大間,門跤口有𫞼石獅嘛有𫞼石鼓,真誠氣派。
    Tsit king biō khí kah tsiah-nī tuā king, mn̂g-kha-kháu ū tshāi tsio̍h-sai mā ū tshāi tsio̍h-kóo, tsin-tsiânn khì-phài.
    (這間廟蓋得這麼大,門口既設置了石獅子也安置了石鼓,非常氣派。)
  2. [名詞 ] 圓形的大石頭。
    例如: 這條山路行到半中站拄好有一塊大石鼓,咱會當坐佇遐小歇睏一下。
    Tsit tiâu suann-lōo kiânn kàu puànn-tiong-tsām tú-hó ū tsi̍t tè tuā tsio̍h-kóo, lán ē-tàng tsē tī hia sió hioh-khùn--tsi̍t-ē.
    (這條山路走到中途剛好有一塊大圓石,我們可以坐在那裡稍微休息一下。)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石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